4.1 及早关注孩子的困难
Ø 可直接与校内「学生支持小组」及任教老师、学生辅导人员或社工联络,了解子女的学习困难,并商议支持的策略;及
Ø 假若子女在接受支持后仍未能克服困难,便须转介予专业人士,例如心理学家或医生,接受一个较全面的评估,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以便安排适当的跟进服务(详情见第三章)。
4.2 与专业人员协作
Ø 在评估前给予子女心理准备,如评估安排 (包括目的、地点、所需时间) 。
Ø 整理子女个人及家庭数据,以便有系统地向评估人员提供子女成长、学习过程及家庭的数据(详见附录四);
Ø 向专业人士详细了解评估的结果,认识子女的特殊教育需要及对学习的影响,并商讨跟进的方法。 在完成评估后,教育心理学家会给予家长一份评估摘要,同时也为学校撰写评估报告,内容通常会包括评估重点、结果和建议。 家长/监护人亦可根据《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申请索取该份报告的副本。
Ø 若认为子女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也可以与子女一起商讨最合适他们的教育安排;及
Ø 向学校相关的专业人员了解有关的特殊教育服务,更可自行搜集数据,例如可浏览教育局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网页,掌握更多特殊教育服务的数据(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家长提供协助的数据 / 资源 / 支持的机构 / 组织详情见附录五)。
4.3 帮助孩子在人际关系及情绪方面的成长
所有孩子都有相同的基本需要,就是安全感和自信心。 以下是经验人士的一些值得仿效的做法:
Ø 经常留意子女的身体状况及变化;
Ø 接受子女的不足和多加谅解,但不要过于保护或降低对他们的期望。 家长宜尽量引导子女解决功课上的难题,但不应替子女完成课业,因为这不仅剥夺子女的学习机会,也会令他们养成依赖的习惯。 此外,若是害怕子女因尝试失败而有太大的挫败感,家长可先选择孩子有能力完成的事,适时的给予指导和赞赏,透过成功的经验让子女建立自信心;
Ø 让家庭成员也认识有关的特殊教育需要的特征,并抱着实际的期望;鼓励各家庭成员共同采取一致的态度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相处;
Ø 让子女明白每个人都有个别差异,并了解和接纳自己的强项和弱点,继而帮助子女发挥其所长及改善其弱点。 可透过刻意安排,让子女多与别人沟通、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要;
Ø 给子女鼓励,使他们尽量做到最好,并欣赏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令子女有成功感;发掘子女的天分,加以培养,建立自信。 让子女明白,纵使有先天的不足,自己还是有潜能的;
Ø 让子女明白家庭、学校及其他的专业人员正对他们的学习提供不同的支持;
Ø 帮助子女学习基本社交和沟通技巧,使他们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需要;
Ø 教导子女应有的礼貌及保持整洁的仪容,使人乐意接触;
Ø 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子女安排社交活动,并鼓励子女多参加校内和校外的活动,以扩阔社交圈子、培养自信。 年长的子女如要跟朋友外出,应事前向同行的朋友讲解在遇上突发事故时要注意的地方;平时也应与子女讨论交友之道;
Ø 教导子女处理功课的策略,例如先把简单或不需太多抄写的功课完成。 此外,一个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表,能令子女有效地运用课余的时间;及
Ø 培养子女解决困难的能力。 可透过日常生活,鼓励子女找出问题,然后列出不同的解决途径,从中选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Ø 教导他们如何向别人清楚表达自己的特殊教育需要,从而加强自我认识及接纳,并争取他人对自己的认识。 家长可透过角色扮演,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子女预习如何处理在学校可能遇到的情景; Ø 若发现或怀疑子女被欺凌或侵犯,应立刻寻求「学生支持小组」、老师、学生辅导人员或社工的协助。 以上各点说明,家长可以透过日常生活帮助子女建立一些生活常规和社交技巧,以配合他们在学校的学习。 4.4 辅导孩子的学习 Ø 为协助家长教导有读写障碍的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教育局在 2005 年出版的《如何提升学童读写能力-家长培训课程导师手册》光盘,供学生辅导人员和教师为家长举办讲座之用,光盘共有十九个主题内容,每一主题都有简介、讲义及简报。 部分主题如「每日评估、记录及施教」、亲子伴读和默写技巧,更附有影片。。 此外,教育局在 2013 年出版《读写易:高小中文读写辅助教材(家长版) 》光盘并派发给全港小学,内容包括提升阅读、写作能力的教学资源,和相关的辅导策略,方便学校人员为高小学生的家长提供培训。 Ø 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及教育局共同组成的「香港特殊学习困难研究小组」所制作的「中文字词认读训练 (第二版 ) 字得其乐」 (2008) 多媒体光盘,是针对有读写困难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的缺损而设计的,藉计算机游戏帮助小学生识字。 此光盘的第一版《中文字词认读训练光盘》曾于 2003 年派发给各小学。 此外,「香港特殊学习困难研究小组」在推出其本地化的读写障碍测验时,已将获认可使用有关测验并同意公开其数据的心理学家姓名,载列于研究小组的网页让家长查阅。 Ø 有读写障碍的学生需要用「多感官学习」,「小步骤」和「重复学习」等技巧来巩固学习。 家长可参考以下的方法: ² 运用适当的识字策略,例如:清楚明确地教导笔顺规则、字形结构、部首声旁的功用;利用儿歌、谜语和游戏学习生字;用手指在纸 / 沙纸 / 绒纸上临摹;运用不同颜色笔写字,来突显某些部件的写法;鼓励子女把需要温习的内容录下来,通过反复聆听自己的声音来加强记忆; ² 运用「看、读及临摹、盖、写、校对」的方法学习生字,先看看字卡,把字的笔画或部件读出来,同时用手指把字临摹一遍,把字卡遮盖,默出来,然后校对; ² 鼓励子女应用有效的识字及学习策略,以提升学习效能; ² 以小步骤、重复练习来巩固学习,例如每周与子女选约五个词语,每天利用约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读、默、写练习; ² 运用视觉组织结构协助学习,例如利用脑图帮助理解及记忆,利用六何法写作记叙文; ² 善用信息科技,例如使用互动的教育软件,浏览教育网站等;及 ² 让子女学习有条理的生活方式。 家长可以与子女一起编订作息时间表,利用颜色活页夹把笔记及家课分类,训练孩子独立工作的能力。 Ø 因应子女的能力,调整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家庭各成员对孩子的期望要一致; Ø 子女认知功能方面有障碍,可以优先教导他们基本的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认知内容,尤其是能增进未来独立生活的技能(例如:认识数字、数简单的数目); Ø 透过日常生活训练孩子的自我照顾能力; Ø 教导子女的时候,尽量安排有趣和有变化的活动,以引起学习的兴趣及动机; Ø 孩子通常对抽象事物的认知会较困难,故此,家长宜在实际环境中向他们教导。 例如:在教导有关香港的交通工具时,让孩子直接看见公共交通工具;教导购物程序,可在超级市场内进行,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助把所学的技巧应用于生活中,也能提高子女的学习动机; Ø 多元化的练习模式可激发子女的学习兴趣和巩固学习; Ø 可刻意制造一些成功的机会,以鼓励和强化良好的行为,提高学习动机和自信; Ø 教导子女运用适当的策略来学习是相当重要。 例如:教他们记诵的时候,可利用脑图,把有关连的数据联系起来,加强记忆;又或采用多感官学习模式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Ø 为他们订定家居作息时间表。 有规律的生活能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加强自理的能力; Ø 每天上学前或日常外出时,宜预先向子女讲解当天的程序和可能出现的事故,好让他们作好准备;及 Ø 实时称赞子女恰当的表现,能强化良好的行为。 Ø 提升社交能力 ² 及早帮助子女与同辈建立友谊。 自闭症孩子通常缺乏与人相处的技巧,不会太喜欢与人主动接触,因此应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和家中兄弟姊妹或是其他邻居孩子多接触。 可以利用一些孩子有兴趣的活动或游戏来吸引他们,增加他们与其他人的互动; ² 协助子女掌握简单易明的社交规则,并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适当地深化; ² 多利用真实的情景来教导他们了解别人的感受; ² 教导子女如何响应别人的说话;及 ² 透过角色扮演来帮助孩子明白别人的处境和练习社交应对。 Ø 提升沟通能力 ² 孩子如果兼有沟通障碍,遇到挫折时,可能会容易以哭闹或是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表达,因此须协助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已发生的事情 / 想法 / 需要 / 情绪; ² 鼓励子女用简单词汇说出需要,可由单字开始; ² 按子女程度使用实物和手势来辅助口头指示; ² 给予的指示要简单、清晰和直接; ² 解释步骤时须逐步说明,让子女易于掌握; ² 给予充分时间,让子女解读说话的内容;及 ² 善用图像来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指令、生活常规和课文内容。 Ø 改善固执的行为 ² 患自闭症的孩子对于任何改变都非常敏感,家长事前须给予预告以减低焦虑,帮助子女逐步适应转变; ² 当孩子经常无意识地重复某些动作,宜尽量帮他们找到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来取代。 例如:当孩子经常摇晃身体时,可以播放音乐,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和节拍随着音乐摇摆身体;同时教导他们在适当的地方、时间才可进行;及 ² 协助孩子发展潜能,如果孩子的视觉记忆力强,可让他们培养绘画的兴趣。 Ø 培养恰当的行为 ² 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宜从孩子已学懂的部分开始,先让孩子有成功感,再把工序细分,以小步骤教导; ² 做家课时,将容易令子女沉迷的对象收起来,以避免分散孩子的专注力; ² 配合子女的喜好,建立有效的奖惩计划,以培养恰当的行为; ² 进行训练时,只要孩子尝试参与,家长可立即奖励,以提升尝试的动机; ² 多从子女的角度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功用; ² 管教时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恰当的行为,作为子女的模范;及 ² 避免施行体罚,因为体罚并不能根治问题,但却造成很负面的例子给孩子模仿,而使问题更为复杂。 Ø 沟通方面 ² 与子女交谈时,先叫唤孩子的名字,并将手轻放他们的肩膊上,以确保有目光接触使他们专注;及 ² 逐项说出清晰明确的指示,或请子女重复讲述。 Ø 行为管理 ² 肯定子女的长处,多用赞赏及鼓励的方法; ² 实时及一致地处理子女的行为,给予合理的正面或负面后果; ² 清楚指出子女犯错的事项及原因,并提供解决的方法;及 ² 运用并张贴「视觉提示」以提醒子女容易忘记的事情或规则。 Ø 情绪处理 ² 避免在子女发脾气时与他冲突,待他冷静才解说;及 ² 教导孩子适当处理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自 己、望远处或喝水等。 Ø 学习方面 ² 可跟孩子一同订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的学习与活动交替进行; ² 为子女安排固定的位置做功课时和摆放物品,保持桌面整洁及文具简洁,让他远离分心的事物; ² 协助子女把工作细分,并分次完成;及 ² 运用声音、颜色、动作、图像等多种感官刺激活动,以提升子女的学习兴趣。 Ø 覆诊安排 ² 依时带子女覆诊及安排服药,留意子女服药后的进展以及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 Ø 紧密协作 ² 加强与教师及专业人员 (例如医生、心理学家或社工)的协作和沟通,了解子女的需要,并商议支持的策略。 Ø 鼓励孩子时常使用辅助器材,并定时检查或更换所配戴的辅助仪器; Ø 陪同子女接受复康治疗,并且要在家作配合训练; Ø 鼓励子女保持正确的坐姿。 提供适合的座椅或坐垫,避免孩子因为常常弯腰驼背而造成脊柱异常或其他肢体变形; Ø 因应子女的需求及能力,在生活的细节上,作出适当的调整,不要强求他们达到一般孩子的水平。 例如:在扣钮方面有困难,不妨用拉链来取代;绑鞋带有困难,可以用魔术贴鞋带来取代。 虽然子女有动作协调的障碍,还是要多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尤其是生活自理方面,以提高自我照顾的能力; Ø 让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有外出的机会。 有需要时,可向各公共运输系统查询有关肢体伤残人士的特别设施;外出时要迁就子女的步伐,在人多挤拥的地方要加倍小心照顾;及 Ø 留意孩子的健康情况,若有任何变化,要尽早通知校方。 Ø 留意孩子的视觉情况,并按照眼科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员的建议定期为子女安排视力检查; Ø 教导孩子在说话或聆听时,要面向对方; Ø 多与子女外出,并引导他们运用其他感官去探索四周的事物,以加强联系; Ø 完全失明的儿童主要运用触觉和听觉进行活动,家长可透过日常生活,训练他们一些生活上的技能,例如: ² 给予子女安全的家居环境,确保家中的地面不会湿滑、避免凌乱摆放杂物; ² 为子女预告将会发生的事情,以加强他们对事物或情境的了解,并作出合适的反应; ² 加强声向训练,以识别不同环境中声音的来源和方向; ² 多讲解和给予清晰的方向指示,以增强方向及距离感; ² 在坐下时,引领子女的手放在椅背或枱面上,让他们知道座位的正确位置; ² 走路时,让他们握着家长的手臂,使他们凭着家长的动作知道是否踏着平路、上落楼梯或转换方向; ² 教育局委托香港盲人辅导会中央点字制作中心为视障学童提供转译课本服务,包括将中小学的教科书及参考书转为点字书及电子点字档课本,供学童使用。 家长可鼓励或协助子女阅读点字书,并以增进他们阅读点字的能力;并提醒子女多运用辅助仪器,如点字打字机、具备读屏软件及点字显示器的计算机等,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 Ø 低视力儿童的视觉功能各有不同,家长须关注下列各项: ² 按子女的视力鼓励善用适合的仪器辅助学习,包括点字书、光盘、望远镜、放大镜、闭路电视放大器及计算机等; ² 如子女需要戴眼镜,请多配备一副,以便损毁时可供替补;并注意镜框上的螺丝有否松脱,避免镜片滑落; ² 子女对明暗、距离、体积和色彩感觉可能较差,因此他们阅读或书写时,须注意光源的方向,并选择合适的光线强弱程度以协助他们阅读及书写; ² 由于视障的关系,子女可能对自己的仪容及姿势没有概念,家长应多加提醒以协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仪容和姿势;及 ² 进行伴读时,尽可能选择颜色对比分明、图像清晰及字体较大的图书,并指著书中需要子女注视的图画或文字,以加强专注力。 Ø 家长应接纳子女的听障,尽量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并与教师及专业人士建立伙伴关系,配合他们提供的支持,为其子女改善言语及沟通能力; Ø 家长应鼓励听障子女经常使用其助听器,并在家中为他们复习复康机构教导的听力及言语训练技巧,以协助他们发展言语及沟通能力; Ø 与听障儿童谈话时,家长应尽量站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看到口型、面部表情和手势,说话要清楚自然,不用刻意提高声线,亦毋须刻意拖慢或过分夸张口型。 如有需要,可以轻拍他们的肩膊或用其他手势示意,吸引他们注意; Ø 听障儿童理解抽象词语、复杂语句结构可能会出现困难,有需要时,可重新组织或解释他们不明白的谈话内容,也可以用动作提示或文字协助解释; Ø 听障儿童可能因发音不准或表达能力较弱而不敢发问或说话。 因此,应给予他们提升自我形象及改善社交技巧的训练,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及 Ø 听力障碍限制了儿童的聆听经验及接触语言的机会。 因此,应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及书写习惯,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和方法,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 Ø 不要取笑孩子的言语障碍; Ø 当孩子发音不准确时,可示范正确的发音及鼓励他们模仿; Ø 运用故事文法(如:时间、人物、地点、起因、想怎样、怎样做、结果和感想)或引导性问题,帮助孩子思考及组织说话内容,以加强他们的表达能力; Ø 在流畅问题上,可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表达;及 Ø 在声线问题上,可提醒孩子减少滥用声线的行为,以保护声线,避免问题恶化。 双重特殊资优学生 Ø 将焦点放在强项而不是弱项上 ² 要辨识、了解和肯定孩子的优异能力、强项和兴趣,鼓励孩子要无惧自己的特殊障碍,善用并发挥自己优异的资赋。 帮助孩子建立能力感、成功感及自信心; ² 善用小区资源,为孩子安排空间和发展才能的机会,如鼓励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些富挑战性的活动,与自己能力或强项相若的朋辈互相切磋,激发潜能,力求突破。 Ø 透过个别化的补偿策略协助孩子跨越学习障碍 ² 双重特殊资优孩子的逻辑思考力、记忆力、创造力、解难能力等都特别强。 家长可给予适当引导,让他们能掌握自己的情况并作出反思,寻找甚至创造出合适自己需要的「补偿策略」。 对于个别学习障碍的「补偿策略」,可参考辅导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的相关部分。 Ø 细心关顾孩子的社交及情绪需要 ² 资优生常因其认知、生理及社交情感方面的发展步伐不一致而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他们的思维能力虽然较同龄高,但情绪表达方面可能未能同步,甚至比同龄差。 而双重特殊资优生则更容易出现发展步伐「不协调」的情况,令他们产生焦虑和挫败感。 家长须明白和接纳他们的情绪需要,并及早辅导。 4.5 协助孩子面对不同的学习阶段 子女从学校生活过渡到成年人生活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转变,包括入学、升班、换老师、转校等,都需要重新适应。 为减轻他们的适应困难,事前必须要有周详的衔接计划。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Ø 家长须清楚地向新环境的教职员讲述子女的需要和特性,并配合教师、社工等的建议;及 Ø 对于较年长的孩子,可征询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要求及需要。 以下是每个阶段的一些建议: 零至六岁学前阶段 Ø 多谈论上幼儿园的事。 让子女觉得上幼儿园是长大了的表现和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从而对上幼儿园产生一种热切的期待; Ø 家长可以在家中仿真一个上课的环境,由家长与子女轮流扮演老师和学生,预习学校上课情况。 让子女还未开始上学时,已有上学的概念,这样令他们在开学后,能尽快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及生活,而不会产生强烈的抗拒; Ø 家长可以安排子女到幼儿园附近参观,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环境。 于幼儿园上下课时,带他们看看老师及其他小朋友上学的情境。 这样的实地观察,比语言的讲解来得更有效; Ø 帮助孩子认识幼儿园的小朋友,透过朋辈交往,让他们学习基本的社交礼仪; Ø 提升子女自理能力,特别是个人卫生方面;家长可向校方说明子女的特殊教育需要及在家中的有效处理方法,同时亦教导子女如何表达需要; Ø 及早养成子女的生活规律;及 Ø 家长应尽可能出席学校有关的会议,尤其是讨论孩子的学习问题。 小学阶段 Ø 让子女知悉小学生活的情况,及预习一些在新环境下需要运用的技能; Ø 与校方及教师紧密联系,在子女校内的学习计划中加入逐步迈向独立生活的训练; Ø 让子女参与小区的文娱活动; Ø 让子女尽早习惯使用各项辅助器材,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能;及 Ø 耐心聆听子女在新环境的体验,以便与教师联络及时给予辅助。 初中阶段 Ø 鼓励子女积极参与校内活动从而扩阔生活经验; Ø 在子女的学习计划中加入适应不同处境所需的技能; Ø 敎导子女运用公共交通往来家居与学校; Ø 探讨适当的信息科技,并鼓励运用电子媒介; Ø 探讨子女日后事业和生活上的志趣; Ø 鼓励子女确认自己在学习上的强项; Ø 鼓励子女积极参与拟定学习及生活的目标; Ø 帮助子女建立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改善不良的习惯; Ø 帮助子女学会学习及自我监察,鼓励孩子与支持他们的专业团队分享其进展; Ø 帮助子女确认自己学习成果并以此作为继续发展的基础;及 Ø 在新高中学制下,所有学生均有升读三年高中的机会,高中课程会包括核心科目、选修科目、其他学习经历及应用学习课程等。 家长宜先了解子女对升读高中的取向,与子女及其就读学校,商讨子女的升学选择。 至于考虑升学以外的其他出路,可以参考教育局「完成中三学历的青年或成年人,可考虑报读进修途径」的网站 高中阶段 Ø 成为子女的良师益友,聆听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Ø 多与子女讨论关于学习、进修、事业发展的问题; Ø 鼓励子女订立切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Ø 帮助子女探讨各项决定的后果,并解释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可以影响生活和事业上的决定; Ø 鼓励子女在能力范围内参与不同的学习经历; Ø 探讨如何调节才可以让子女发展潜能,例如运用复康辅助器材等;及 Ø 协助子女完成学生生涯规划档案,记录及肯定他们各方面的成就。 家长可按子女的特殊学习需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与学校或有关人员商讨合适的评估调适。 在公开考试方面,学校会留意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公开试特别安排,并让家长知悉有关程序,以便及早搜集所需的数据。 简而言之,校内进行的日常评估用作检视个人的进度,调适的方法会较宽松。 但公开试则着重水平比较,因此必须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调适的方法会较为严谨。 完成学业阶段 Ø 家长应与子女就读学校的教职员联系,如辅导教师或社工等,讨论和申请子女离校后的教育、职训、职业、住宿 / 护养或其他服务的安排; Ø 多主动接触升学、培训或职业信息,掌握高中毕业生出路的各种可行性; Ø 鼓励子女表达对于进修的意向及需要,并把意见与辅导教师或社工商讨;及 Ø 妥善保存子女申请离校后服务的所需文件。
特殊学习困难
智力障碍
自闭症
注意力不足 / 过度活跃症
肢体伤残
视觉障碍
听力障碍
言语障碍